从去年12月开始,富士收购日立医学影像设备业务的消息,就在业内刷屏。
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数额巨大;第二个,收购方与被收购方都是日本医疗业内的头部企业,自带话题流量。
上周,富士胶片集团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近日完成收购事宜。
公告显示,收购程序将于2021年3月31日完成,收购价格预计约1790亿日元,折合109亿人民币。
一旦收购完成,这将是医学影像行业2021年首个重大事件。
根据协议,日立将率先成立新公司“富士胶片医疗健康”,并使其继承相关业务 ,随后富士胶片从该公司收购所有股份。
待收购完成之后,富士胶片的自主影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应用于日立所有产品线,并实现医疗系统业务的拓展。
对于日立来说,“甩卖”医学影像设备业务是一次无奈之举,而对于富士胶片来说,这是打好智能时代之战的重要一步。
日本的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大型医疗设备综合工业巨头:比如奥林巴斯医疗、佳能医疗、富士胶片、岛津制作所等,相当于全球医疗器械巨头中的通用电气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强生等等;
另一类是专注于医疗器械的企业,比如泰尔茂、希森美康、日本光电等,类相当于美敦力、史赛克、bd。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日立的成立时间要早于富士胶片。
1910年,日立在日本一家矿山机械修理厂成立,经过100年多的发展,目前已涉及医疗健康、电力、能源等多个领域。
目前,日立旗下的影像诊断业务已覆盖全球,提供包括ct、mri、x线摄影系统和超声诊断设备在内的广泛产品。
2011年,日立集团还曾投入巨资收购超声器械企业阿洛卡株式会社,后者是世界最大的专业超声厂家之一,具有超过50年的历史,收购时的固有资本就高达646.5亿日元(折合40亿人民币)。
根据evaluate的统计,截止2018年,在图像诊断设备市场,日立占有2.9%的份额,在全球医疗影像企业中排名第七,超过国内所有同类型器械企业。
数据来源:evaluate
根据这份市场份额推算,合并后,富士胶片的市场份额将与日本头部的佳能医疗不相伯仲。
而在日立擅长的超声设备方面,更是占有全球市场的9%,仅次于gps三大巨头。
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的专利上,日立也有大量的积累,在全球所有企业中排名第五,前四名分别是东芝、通用电气、西门子和飞利浦。
但这些恢弘的市场背景,并不能为日立构建一个很好的护城河。毕竟,时代的变化太快。
20世纪初开始,随着早期日本制造业的逐渐转移,日立的强制造能力也逐渐发生改变,旗下的火电设备部门、电子设备、数字媒体和家电等多个部门都开始出现业绩下滑,相应日立盈利状况也开始忽好忽坏。
更危险的情况出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侵袭过后,日立创出当时日本制造业历史的新高达到7873亿日元(折合479亿人民币)的最终亏损。
甚至有人开始把日立品牌形象的日立树,解读为巨大的树荫下潜藏着大量的非营利业务(过去曾认为日立是像大树一样有广阔的事业群)。
从2009年开始,日立逐渐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剥离非核心产业。
日立原社长东原敏昭曾提出:“未来不需要没有盈利能力的旗下企业,在几年内把国内外约900家集团公司整合至500家左右。”
2011年,日立将硬盘业务以43亿美元出售给西部数据;2014年,日立又将利润可观的海外空调业务卖给美国江森自控。
此后,日立又将电动工具子公司日立工机和负责半导体制造设备业务的日立国际电气,出售给老牌杠杆收购天王kkr。
经过这一系列整合之后,日立的上市子公司数量也从最高峰的22家跌至仅仅2家。
但业务瘦身,并没有拯救下滑的日立,根据2018年财报显示,其盈利合并净利润进一步下滑,同比减少50%,降至1800亿日元(约合109亿人民币)。
在此之后,日立又爆出卖掉核心子公司的日立金属,与此次出售的影像诊断业务相比,日立金属的规模要大的多,市值达到7000亿日元(折合430亿人民币)。
在改革自救的大背景下,影像诊断业务也逐渐成为日立瘦身战略的牺牲品。
2019年中旬,日立就正式对外透露,将出售日立医疗所旗下的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以及作为强项的超声等诊断设备及业务。
日立品牌发言人曾表示:“随着人口的持续老龄化,预计日立医学成像业务还将稳定增长。但这条业务线未来需要的是更大规模的扩张,为此必然面临全球的对抗和并购。”
与日立的窘境相比,富士胶片收购的意图更加明显。
作为背负日本照相胶卷国产化使命的企业,富士胶片从创立之初就扎根在影像行业。在胶片时代,它甚至是可以和柯达并驾齐驱的一大存在。
在医学影像领域,早在1936年,富士胶片就布局推出第一款医学x光胶片,1983年又研制出世界第一台计算机放射成像诊断系统(fcr)。
此后,它还相继研发出医用影像管理系统(pacs)、内窥镜、超声诊断等产品。2015年,富士胶片的医疗业务销售额约4200亿日元。
虽然起家很早,但胶片市场曾经的高利润,让过去的富士胶片并没有把目光重点放在医疗领域。
15年前,富士胶片的一半业务还是在影像事业(民用胶卷19%、数码相机7%以及其他28%),公司利润的2/3也来自此项业务。
但随着数码时代的冲击,胶片的销量一落千丈,十年内下滑了 90%,富士胶片的核心业务也迅速陷入亏损的境地。
原富士胶片副总裁青木良和曾这样比喻:"当时富士就像一个汽车厂商,而世界已经不再需要汽车了。”
此后,富士胶片把转型和改革列为自己的头等重心,由富士胶片社长古森重隆带头制定计划,将所有研发和资本资源投入医疗健康、高性能材料、印艺系统、数码影像、光学元器件,以及文件处理六大业务板块。
在这些业务板块中,富士胶片最为看重的便是医疗,2006-2012年间进行的13起并购案中,其中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医疗健康领域。
2008年,富士胶片曾公开表示:“根据我们的中期经营计划,医疗系统事业已成为富士胶片集团的核心事业之一,2013年,该事业将占集团总业务的18%。”
富士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布局,主要是在存储和流通角度。
富士胶片首先研发基于web环境下的pacs产品——synapse睿观。这是一种医疗it米乐m6平台的解决方案,允许用户对医疗诊断图像进行综合管理、并在医疗机构之间共享,还可针对特定诊断应用进行图像处理。
在此之后,富士胶片还以synapse为基础,先后开发出云服务、vna、ris、3d处理等更多服务优化工作流程、精简影像检查和图像渲染的米乐m6平台的解决方案。
另外,富士胶片也开始拓展x线诊断系统、内窥镜等其他器械领域,在2013年,其正式推出了首个x线图像诊断设备——calneo。
一系列布局之后,富士的医疗市场也开始逐渐拓宽。截止2018年,富士胶片在图像设备市场,达到5.5%的市场份额,排名世界第五。
在2019年的财报当中,富士的医疗影像系统和高性能材料销售收入更是达到93.96亿美元,占总营收的43%,是传统影像事业营收的三倍。
医疗市场的转型成功,也逐渐让富士胶片畅想更大的医疗梦想。2019年,富士胶片提出,未来几年内将医疗部门销售额增加一倍。
如何在老树上开出新花?这就是富士胶片收购日立医学影像业务的逻辑所在。
富士胶片最大的短板就是器械领域,特别是以ct、mr、超声为主的主流医学成像设备长期存在空白。
早在2016年,东芝医疗业务变故之时,富士就曾提出斥巨资收购东芝医疗器械子公司,但被日本竞争对手佳能抢了先手,后者以6655亿日元(折合395亿人民币)完成了收购。
而此次日立出售的医疗成像业务,显然是富士继续拓展影像事业的关键一步。
富士收购日立,是日本医学影像产业老二和老三的整合,甚至被更多专家和媒体解读为此举是富士筹划与佳能、gps竞争的征兆。
但整个医疗器械产业,早已度过依靠兼并就能咸鱼翻身的时代。同时,经过多年的沉淀,三大巨头也早已牢牢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根据上面提供的统计数据来看,日立和富士作为医疗影像行业的第二梯队企业,即使在合并之后,加在一起的市场份额,也才占到8.4%,尚且没有超过排名第四的佳能。
关于此次收购后怎么开展工作,我们或许可以从富士的公告中找到端倪。
2月18日 ,富士表示:“两家企业组合之后,会将自己的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软件和日立的超声和mri结合,打包向医疗机构提供。”
近年来,随着ai技术应用的深入,在所有医学影像企业中,富士胶片的数字化转型尤为积极。
富士胶片的ai之路开始于2016年,并在2017的rsna展会上正式宣布了自己的人工智能计划。
富士胶片美国首席执行官johann fernando表示,“富士的技术是随着医疗保健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而发展。医疗行业的下一个里程碑将是人工智能技术。”
从2018年开始,富士就与京都大学合作研发ai技术,将ai技术应用在京都大学病例数据当中,对病变进行分类和量化。在此基础上,相继开发出肺炎和肺部疾病的识别模型。
同年11月,在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富士还推出了医疗人工智能子品牌——reili(reili在日语中是足智多谋的意思),展开更大范围的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技术的结合布局,以及技术的研究。
在这些布局之下,富士胶片还潜藏着更大的ai梦想。
2020年,富士官宣了《富士胶片集团ai基本方针》,将ai列为自身业务再次转型的技术核心,针对各类医疗器械开发和提供诊断辅助ai、流程辅助ai。
作为和ai结合最紧密的部分,日立的影像诊断业务正好能够为这一次的转型,提供图像重建和采集、人才培养,以及业务落地等各个环节的支持。
富士胶片集团社长古森重隆曾表示:“我们将现在的时期定义为我们的‘第二次创业’。”
医疗器械,这一被认为相对稳定的传统行业,近些年也在发生最激烈的变革。
从佳能收购东芝、西门子收购瓦里安,到如今富士收购日立,医学影像设备这个行业出现了多轮洗牌和更迭。
根据evaluatemedtech预计,2020—2024年的五年时间里,全球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将从395亿美元增长至510亿美元,到2025年或将达到529亿美元。
在全球市场进一步扩大,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不适应这个时代,或者转型稍慢的老牌企业,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更多的革新者将接替上位。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