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消息,5月25日, ge医疗发布了全新的磁共振人工智能平台——“智臻ai ”,这也是继2020年初发布“智简ai 3.0”平台后,在磁共振领域的又一新动作。
在技术上,“智臻ai 平台”集合了ge磁共振的闪速射频影像链,从数据采集源头确保数据质量;在临床应用上,则搭载了“肝脏人工智能分析平台”应用,该应用来自医疗ai公司数坤科技,双方的合作起源于2019年。
据雷锋网了解,ge磁共振设备所具备的极速增强disco lava技术,可以将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速度提升60%,获取肝脏多动脉期。同时,结合频率饱和压脂技术,同步提高图像对比度和信噪比。
具体而言,传统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时,一次屏气时长约18s,扫描两期图像。而应用disco lava技术,一次屏气的情况下采集6期图像。
成像端的技术提升,能在更短时间内获取足够多、高质量的数据,为后影像部分的ai应用开发、落地提供更高的基础。在数坤ai技术的帮助下,“智臻ai ”平台可以实现肝脏部位多个病灶自动提取、病灶征象自动描述、病变性质的智能分析等。
据ge医疗中国磁共振临床应用团队和数坤科技技术开发团队表示,传统需要30~40分钟才能完成的复杂肝脏磁共振影像学读片,基于“智臻ai ”平台可以缩短到5分钟以内。
而且,在加快医生诊断效率的同时,ai自动提取病灶解剖特征与信息的特点,也会为后续的科研带来了更多可能。
早在2013年,ge医疗就推出了磁共振“ai 1.0”智能操作平台,实现了自动识别解剖部位、自动定位和自动连续扫描功能。
2015年,“ai 2.0”智能后处理平台推出,在磁共振图像后处理端实现了一键多模融合的智能后处理操作流程;
2020年初,“智简ai 3.0”平台发布,在影像成像前端环节实现ai深度神经网络算法,从成像源头去除伪影,进行前端图像优化,成像速度提升1倍,扫描成功率提升20%。
而从疾病本身而言,肝脏的精准诊断也尤为必要。
就以肝癌为例。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 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尤其早期症状不明显,给疾病的诊断带来很多挑战。《2019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全国肝癌新发病例约36.5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50%。肝癌是中国第二大肿瘤致死病因。60岁以下人群中,肝癌仍是最常见和致死率最高的肿瘤之一。
其次,是疾病的复杂性。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杨正汉主任介绍,肝脏疾病种类繁多,按照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状态的不同,分为局灶性病变和弥漫性病变。肝脏局灶性病变可进一步分为囊性或者实性病变,常见的类型都有数十种之多。这些局灶病变中,可以分为肿瘤或非肿瘤病变,肿瘤病变又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诊断与鉴别诊断不仅难度大,而且费事费力。
第三,是疾病诊断的难度大,人才缺乏。
临床上,肝脏磁共振检查可以解决绝大多数肝脏疾病诊断的问题。但是,杨主任介绍:“规范操作磁共振设备且判读图像能力强的影像医生很缺乏。由于肝脏本身的复杂特性,光一个脏器就有那么多种病变,磁共振有许多影像信息要去学习判断,所以影像医生学习成长过程漫长。”
其实,ai技术与医疗结合来辅助诊断、提升效率的进步已经走过了几年,但在磁共振领域,脚步相对慢一些。这与磁共振技术发展、成像复杂、数据量大都相关。
磁共振肝脏扫描后,各种序列、各种角度产生至少上千幅不同的图像,这对数据的质量、ai算法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友谊医院杨正汉主任团队是这套临床ai辅助系统开发的临床端米乐官网app的合作伙伴。
杨正汉主任表示,“肝脏的分叶分段分析都是基于血管,我们把血管提取出来以后可以做3d重建,这对下一步无论是做肝移植、还是肝胆外科等都有了标准模型。血管结构勾勒出来以后,非血管结构的部分就是病灶了。我们测试了一下目前训练的模型,分割精度dice值都在0.9以上,最高的已经达到0.96以上,能够满足目前临床的一般应用。”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