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站上新一轮产业竞速的起点,这场竞逐战将如何开打?
在去年国家级“十四五”规划出台后,近期地方版的“十四五”规划也陆续发布,将工业制造业放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广州提出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深入实施广州制造“八大提质工程”;
天津坚持制造业立市,着力构建“1 3 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苏州打响“苏州制造”品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宁波将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打造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
......
各大城市均根据当地产业特色,制定未来新的远景目标,并吹响了工业强市的“集结号”。
而一直以来,尽管我国都在努力地向工业强国进行转变,但很明显地随着2021年的到来,国内正在更深度地将这一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如今,从工业强国到工业强市,各地的工业制造业将如何再出发?
工业强市,从“政策”开始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在这一大背景下,工业制造业成为各个城市开启产业竞速最热门的选项,一些基础不错、势头向好的工业城市重新锚定了发展目标,天津、宁波、苏州、无锡和广州等均从政策层面加码布局。
天津市作为京津冀经济圈的传统工业城市,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坚持制造业立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其次,以制造业闻名的宁波市,“十四五”期间将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实现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此外,他们表示要形成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品牌和标准,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先进制造业集群之城和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
而凭借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苏州也一直在大力发展工业,打造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开发区等多个产业园区。“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在苏州产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将毫不动摇,在此基础之上,依靠智能化与数字化,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他们表示:
制造业不能与‘低端’划等号,制造业是苏州的‘立身之本’,新的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将为制造业赋能,将苏州制造产业链推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无锡则在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山东省明确提出,推进工业互联网行业级平台建设,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
在经济发达的工业重镇——广州,其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强市的重要抓手。
他们提出,到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广州现代产业体系更具竞争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强市、人才强市,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涌现一批带动创新发展、支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总部企业和头部企业。
我们知道,每个城市、每个地理区域都有自己的产业特色,那么以上这些城市具体要如何走出自己的工业强市之路?
尽管这些城市很多都将发展重心放在工业制造业赛道,但比拼的内容却与过去有了天壤之别,先进、高端、智能的“新工业”模式才是城市制胜的关键。
在广州制造“八大提质工程”中,提到将提升汽车、电子、石化等产业,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等,发展都市消费工业,建设智车之城、软件名城......
在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方面,他们集中力量建设汽车等产业集群,还布局发展天然气水合物、区块链、量子科技、太赫兹、纳米科技等产业。
天津强调将充分发挥海河产业基金、滨海产业基金支撑引导作用,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增强智能科技产业引领力,着力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高端装备、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加快构建‘1 3 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苏州开展“苏州制造”品牌认证,并且三年内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将在省级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数量上实现新突破,打造“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
选择了“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这一目标的宁波,等同于选择了以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发展的路子。他们提出,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建设绿色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聚焦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靶向攻关。
还有就是成都,其工业的首要目标是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构建“产业新体系”。据官方信息,他们在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方面,将积极发展提升集群规模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此外,还将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另外,我们也知道,2020年的工业制造业,接受了疫情的洗礼,同时也迎来了十年一遇的时代机遇“新基建”。其中,与之高度匹配的工业互联网正是其中的核心板块。
那么,工业制造业与工业互联网技术的碰撞,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
我们知道,相关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在网络协同、远程服务、供需对接等优势,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让更多人看到工业互联网的真正价值。
随着“新基建”浪潮的助推,在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双重驱动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模式”将进一步成为中国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趋势。
而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离不开工业互联网,离不开产业互联。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国内经济面临提质增效的转型,更需要培育促进发展的新动能。
工业互联网作为国内新工业革命的突破口,不仅吸引了ge、西门子、sap、ptc等国际巨头的强势布局,更培育出树根互联、海尔卡奥斯、浙江蓝卓、阿里云、工业富联、华为云,以及更多细分领域主体这些本土嫡系部队,一起参与到这场规模空前的工业革命大潮中。
在政府侧,工业互联网可以支撑对整体经济运行做分析和调度,提升政府在产业端的治理能力;而在企业侧,可以为广大企业提供智能应用和全方位的数字米乐m6平台的解决方案。
不管是区域性产业,还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都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优势有机整合,强化产业协同,优化完善产业链,加快形成有效的创新集群,实现产业集群协作化、规模化发展,持续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2020年,工业互联网乘着‘新基建’的东风登上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而2021年,在更多地方版的政策“轰炸”下,工业互联网企业们势必由浅及深,渗透进更多工业细分领域。
随着各地吹响工业强市“集结号”,不同地域的产业特色,工业互联网也将发挥不同的作用。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