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科技米乐m6平台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联易融今日成功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发行价为17.58港元/股,成为首家上市的中国供应链金融科技saas企业,募集资金规模达到79.6亿港元。
上市首日,联易融股价涨10%,收盘价为19.320港元,盘中涨幅一度达到13.54%。
而九天前,同为金融科技公司的,却迎来了破发,当前股价已经跌去了发行价的20%。
(雷锋网推荐阅读:)
同样拥有豪华股东阵容,也是各自细分赛道的第一梯队,这两家金融科技企业为何开局表现截然不同?
诞生于2016年2月的联易融,成立后五个月就获得了1亿元a轮投资。参与该轮融资的腾讯、中信资本、正心谷,也在b轮、c轮中继续跟投。
公司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是2020年1月,获得来自渣打银行投资的数亿元c 轮融资。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bai资本、招商局创投目前也分别持有3%~9%不等的联易融股份。
此外,联易融还引入多位明星基石投资者助阵此次上市,包括贝莱德(blackrock)、富达国际(fidelity)、janus henderson基金、安大略省教师退休金计划(otpp)、红杉资本(sequoia)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 investment),认购股份总额超28亿港元。
在一众明星股东当中,联易融与腾讯的关系尤为密切。
腾讯在2016-2018连续三年投资联易融,目前占股18.89%,是联易融最大的机构股东。
联易融的招股书中也明确提到,“公司可以共享腾讯领先的区块链、人脸识别、云技术和支付等基础科技”。
2015年,腾讯总裁刘炽平出席以“连接合作”为主题的金融米乐官网app的合作伙伴高峰论坛上,宋群正是以腾讯支付基础平台和金融应用线顾问身份出席。
雷锋网注意到,联易融的非执行董事林海峰,为腾讯公司副总裁,也是腾讯金融科技业务(fit线)负责人。
以上种种,可见腾讯对联易融并非简单的财务投资,双方互动紧密,联易融也因此成为腾讯金融to b战略生态圈的核心成员之一。
撇去耀眼股东背景不提,联易融作为一家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的真正实力究竟如何?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与2020年全年,联易融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83亿元、近7亿元、10.29亿元。其中2019年、2020年的营收分别同比增长83%、47%。
供应链金融科技米乐m6平台的解决方案是联易融的收入支柱:2020年,该业务产生总收入及收益为9.2亿元,占同年总收入及收益的90%。
此处所提及的米乐m6平台的解决方案,被定义为“优化供应链金融及支付的关键工作流程,帮助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高效验证供应链交易真实性”,包括核心企业云和金融机构云两种。
一位大型金融科技公司b端业务人士曾透露:联易融所做的,简单说是帮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abs搭建系统,并提供一揽子居间服务,包括过桥性的应收账款转让。
其具体模式与蚂蚁集团的“双链通”大致相同,即是:
链路上核心企业产生的付款,由核心企业来签发付款凭证。如果小微企业手里有付款凭证,就可以向“链上”的合作银行在线申请贷款。而且,小微企业不需要跑柜台去完成各种手续,而是全部线上化,最快可以达到秒级放款。
多方在这个系统上完成abs最终放款后,联易融基于交易量收取服务费。招股书透露,服务费为米乐m6平台的解决方案所处理供应链资产量的0.1%~0.8%。
同时联易融也利用区块链科技,为供应商从核心企业获得的应收账款创建不可篡改、可追溯的数字凭证digipo。供应商可以对digipo进行拆分,全额或部分支付给其上游供应商,或者作为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凭证。
此外,联易融还推出了针对跨境贸易供应链支付和融资的跨境云,和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科技米乐m6平台的解决方案。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联易融在2020年处理的供应链金融交易金额达1638亿元,在中国供应链金融科技米乐m6平台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20.6%。
所处理的供应链资产总量,或促成的融资总额的明细
联易融在招股书中透露,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服务核心企业340多家,其中包括25%以上的中国百强企业,并与超过200家金融机构合作。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中国已累计帮助客户和米乐官网app的合作伙伴处理逾2800亿元的供应链金融交易。
市场占有率方面,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年,第三方供应链金融科技米乐m6平台的解决方案市场,前五大玩家市占率68.9%,前三强占据了市场超50%的份额。
从注释的描述来看,不难看出a、b两家公司为蚂蚁、京东,交易量分别为1580亿元、1270亿元。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联易融、蚂蚁、京东科技在「供应链金融」市场上三足鼎立的局面初现,短时间内,谁都难以跑出一骑绝尘的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联易融也一样面临着持续亏损的问题。
招股书披露,2018年、2019年与2020年全年,联易融亏损分别为14.1亿元、10.82亿元、7.15亿元。以此计算,联易融三个报告期合计亏损超过30亿元。
不过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联易融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分别为-1412.5万元、3650.5万元、1.923亿元,这一口径下自2019年开始盈利。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风险点,来自金融业务的逾期情况。
2018-2020年间,联易融基于中小企业信用科技促成的自有资金融资交易量分别为3.55亿元、14.99亿元、10.06亿元,未偿还金额分别为1.85亿元、5.30亿元、3.16亿元。
相应地,该项资金这三年间的m3 逾期比率分别为1.1%、1.1%与2%。
联易融表示,2020年逾期率激增与新冠疫情有关;考虑到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严重,已在2020年q1战略性减少所促成的融资规模。
中小企业融资自身的风险性,联易融也在招股书中给出了提示,称在自有资金及保障融资交易中融资的许多公司为中小企业,相比大公司更有可能违约或拖欠其借款。同时,其承诺在中小企业违约或逾期付款的情况下从资金方处受让债权,即“兜底”模式。
此外,联易融对大客户的依赖程度也受到质疑。2018-2020年间,联易融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及收益分别占各年总收入及收益的69.0%、47.6%及34.7%,而按收入及收益计的单一最大客户分别占其同年总收入及收益的28.7%、20.4%及12.8%。
就在联易融上市前不到十天,国内大数据服务商百融云创也正式登陆港交所。
成立于2014年的百融云创,可以说是老牌ai风控选手。所完成的四轮融资中,投资方中不乏央企中国国新旗下的国新基金、中金公司这样的“国家队”,也有高瓴、红杉、idg等明星投资机构。
但上市五天,百融云创的股价已经从31.80港元的发行价跌至25.450港元。
明明都是明星股东加持,市占率靠前,也同样连续录得亏损,为何市场对两家金融科技公司的反应截然不同?
一位二级研究员向雷锋网ai金融评论表示,影响股价的因素众多,或许与金融科技内细分赛道的市场态度有关,对所在赛道的市场容量、发展增速的预判都有差异。
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预计核心企业及金融机构用于供应链金融科技米乐m6平台的解决方案的总支出,将从2019年的434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人民币164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0.5%,供应链金融也一度被认为是发展潜力巨大的“冷门”行业。
另外,两家企业在各自赛道中的市占率如何,竞争是否激烈,也一样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估值判断。
他补充称,尽管百融云创和联易融都在风险因素中提到了日渐严格的金融科技监管,尤其是《数据安全法(草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等条例的影响,但ai风控和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和政策风险也未必相同。
但该研究员也强调,新股的财务数据和具体表现不够清晰,加上锁定股较多盘子小,不排除短期资金炒作的可能——资本市场对金融科技的情绪,究竟是欢迎还是抵触,仍然要交给时间来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