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市场的江山,前五名仍然被华为、o、v、苹果和小米牢牢占据着。
除了主打高端市场的“外来和尚”苹果,其余四家手机公司销售策略略有不同:小米和华为侧重线上渠道,尤其是小米,几乎就是“互联网手机”的代名词;而在“互联网营销”横扫手机界的时候,oppo和vivo却选择了深耕二三线、甚至三四线市场消费市场,凭借庞大的线下渠道,成为国产手机中发展最快的品牌。
蓝绿大厂的崛起,当中离不开消费金融的助力——随着超前消费、信用消费等消费观念在80、90后中流行,而在二三四线市场,传统金融服务远远跟不上消费观念更新换代的速度,这些传统金融服务覆盖不到的人群正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客户,oppo、vivo的手机店,则成为了绝佳的消费场景。
另一方面,2017年是消费金融突飞猛进的一年,越来越多的线上线下场景得到开发,手机等3c类消费金融已成为当中最大的一块蛋糕。对于本土四大厂商来说,华为尽管入局金融甚早,但一路以来都按照“输出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机构”的路子在走,始终在以to b为主——手机厂商想做c端金融业务,消费金融无疑是个现成的选择。而手机消金的战场,除了捷信、佰仟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消费金融公司,在未来或将出现小米(线上) vs ov(线下)两大阵营。
先行者小米,不只做消费金融
“在人工智能之外,金融也是我们今年要拉开阵势干的大事。”
2017年1月,雷军放出豪言壮语,把互联网金融列入小米的核心战略。
当时的小米,早就推出过“活期宝”、“基金宝”、小米贷款这样的金融产品。论时间节点,小米的金融业务起步并不算早。从其逐渐齐全的牌照和业务线布局来看,小米的目标似乎是冲着新金融巨头而去的。
首先在牌照方面,尽管监管力度趋严使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一路水涨船高,但小米也已经通过控股捷付睿通的方式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并且赶在2016年的尾巴开起了新网银行(为第二大股东,与新希望集团、红旗连锁等联合发起),拿下了分量颇重的民营银行牌照。此外,小米也在2016年收购了北京宏源保险,借此拿到了保险牌照。
业务线的规划路径也和batj们有不少相似之处:先是从支付切入,打造小米钱包,提供小米商城的支付服务以及nfc手机的闪付功能等,充分利用自有消费需求;然后用小米金融和米筹金服踏足利润最高的贷款领域,同时兼顾保险代销、理财等流量消耗型业务,且逐步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另一方面,通过金融业务获得的利润,也是小米以低利润销售硬件的补充——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在2017年底发布的全球六大智能手机厂商利润报告,小米每台手机利润仅为2美元,而o、v分别为13、14美元。近期雷军再次宣布小米宣布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不超过5%,这对消费者来说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希望上市的小米(最新消息:小米已在港提交上市申请)来说,保持一定利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小米继续在消费金融赛道狂奔,半年内贷款规模增长即超百亿。其势头之迅猛,或许能从abs的发行情况中窥得一二。小米金融旗下的小米贷款,早在去年5月就有30亿储架式abs专项计划成功落地,据雷锋网统计,截止2018年5月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小米小贷1号”abs已发行5期,总发行额度为28.2亿元。
其实小米从2015年9月就已经开始布局贷款业务,定位为小额信用贷款,包括为个人用户提供信用消费贷款的现金贷业务,以及在小米米乐官网app官网和电商消费场景提供的消费分期业务。而在2017年4月,“小米贷款”app独立发布,业务不再限于小米手机和小米商城用户,开始面向所有用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这也被看做是小米金融业务扩张的一个重要节点。
oppo会是正在赶来的“后浪”吗?
但与此同时,坊间传闻有另一支国产手机的队伍悄然入场,正在招兵买马,同样准备杀入消金业务。
有自媒体消息称,oppo目前正在国内组建金融事业部,并低调着手准备开展消金业务,同时也正在华南地区申请消费金融牌照。对此,oppo目前的回应是:完全没听说过这回事。
但雷锋网ai金融评论发现,oppo确实已在招聘网站上发布了一些金融业务的相关职位,包括借贷超市产品运营经理和支付产品经理,招聘要求中写明需要负责“支付基础平台建设”等。
相对于小米,oppo杀进金融市场的情况要复杂一些。其原因是,在ov在二三四线城市攻城拔寨,开下一间又一间的手机店时,消费金融公司就是ov重要的米乐官网app的合作伙伴,甚至有部分店主此前从事的就是小贷业务,随着该业务的风险增高,他们开始转向与ov合作,同时赚取手机差价和分期手续费用。如果oppo真要步小米后尘做消费金融业务,那首先就要动到这些人的奶酪。
以捷信金融为例,捷信主要与oppo和vivo合作,在oppo、vivo的手机直营店里设立捷信的pos点,提供分期贷款服务。据统计,目前捷信在国内的pos点已超过23.7万个,这一数量与o、v的线下门店数量相当,几乎可以说,ov门店开到哪里,消费金融米乐官网app的合作伙伴的业务就拓展到哪里,二者在这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默契。
但在利益面前,打破这种默契可能是值得的——据雷锋网了解,按照ov门店通行的消费分期模式,消费者通常需要支付5%-10%的利息以及数百元的服务费,虽然对于利润相对丰厚的o、v来说,其推进互金业务的愿望没有那么强烈,但从长远来看仍是保证其足够利润空间和在友商竞争中打出更多牌的重要手段。
不过和小米这种从支付“上手”的有些许不同,不论是oppo还是vivo抑或是其母公司步步高,目前都没有支付牌照在手。但此前oppo也曾联手招商银行,推进nfc移动支付业务,开发更多线下支付场景。
手机品牌商做分期业务,似乎是有着天然的价格和数据优势:一来商家可以从出厂环节就开始把关,视业务成本多少再定价,不像分期平台只能在手机价格的基础上增加;二来手机用户的行为数据也会成为商家风控的参考因素。
小米的消金业务,把重心放在了线上。而业内倾向认为,如果oppo要入局消费金融,很大可能会从线下入手。
据雷锋网了解,消费金融的难点有三:获客渠道、风险控制、资金来源。相比起小米在这三方面均有所积累,oppo在金融领域几乎是白纸一张。因此,oppo若要开张消费金融业务,很大可能是先充分利用自己的线下门店优势,稳住自己的获客渠道,从线下3c场景切入,相信会是oppo一个开展消金业务可能性比较大的选择。
在解决低成本的资金来源问题之前,一边与捷信等米乐官网app的合作伙伴继续合作,在增量市场小范围试水可能是ov比较可行的选择。公开数据显示,oppo有几乎全面覆盖地级市,以及覆盖约50%的县城的超过20万的终端门店,而vivo的门店数量也有25万家,部分米乐官网app的合作伙伴无法覆盖到或新开的门店,或将成为未来ov试水金融服务的“试验田”;与此同时,oppo也拥有颇为稳固深入的代理商合作关系,且与之有利益捆绑,oppo在推广难度和渠道风险上也能有所把握。
但长居线下未必可取。渠道越下沉,消费金融的目标客户群体的层次也随之不断下沉、进件质量持续下降、不良贷款比率攀升、审批通过率下降,风控即成为消金业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一旦线下模式带来的客户体验提升无法抵消信贷的风险,此时势必需要通过向线上转型,一方面开拓新的客户来源,同时也实现数据的升级互联互通,利用多维数据交叉验证风控。
与其他消金机构不同的是,oppo可以其手机硬件设备作为介质,在手机上预装包含消费金融产品的app触达用户,避免陷入依赖流量场景方的被动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