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值得写进中华财险的历史。中华财险与阿里云合作的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其业务中台的最小可用版本已完成交付,进入最后验收阶段。
一年前,中华财险和阿里云正式达成合作意向,双方的合作金额高达7亿元,是国内金融云领域迄今为止的第一大单。
在他们看来,这场合作不仅是交付一个项目,更是要打造一支新团队、共建一种新模式。
一年后,两方共同在无人攀登过的高峰上,率先竖起一面旗。
一家拥有4万名员工、去年单财险营收就超过500亿的老牌选手,要完成这场前所未有的“手术”,对中华财险和阿里云来说,实力和魄力,底气和勇气,缺一不可。
在中华财险数字化转型一周年之际,这场转型到目前为止的成果和细节,终于展露于世人面前。
中华财险和阿里云正式签约那天,正值2020年的儿童节。
“巧合遇到这个日子,一个新生儿,开始重生。”中华财险副总裁王永祥说。
2020年6月1日,签约当日
转型启动的时点不能算早,但一定够巧。因为就在签约前数天,银保监会下发了一份文件,给各家财险公司出了道题:
到2022年,车险、农险、意外险、短期健康险、家财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80%。
——2020年5月26日《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监管层对此类保险行业的具体指标下发指导意见,尚属首次。
无论是疫情的影响、市场的驱动还是监管的鼓励,都让数字化浪潮的水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逼近保险行业。中华财险也适时开启了自己的数字化之旅,和阿里签下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但千头万绪,从何做起?
事实上,智能化应用几年前已经深入保险业务的细枝末节里,像是智能客服机器人,音视频能力 线上营销。
可若是俯瞰这场数字化革命,就会发现,故事已经从那些炫目耀眼的“黑科技”应用,转向夯实基础设施的“内功修炼”。
中华财险的选择也正体现了这一趋势,他们目标清晰:不破不立,就从核心系统动起。
这堪称“地狱级”任务:从核心业务系统的重构开始,直接触及这家成立三十五年的资深险企的“中枢系统”。项目难度在保险乃至整个金融业都实属罕见,所采用的设计理念、产品架构、建模方式和容灾方案均在行业前列,甚至是保险业内首创。
“起初,行业里是有一点质疑的,甚至不太看好。”阿里云工程师赵非回忆。
之前并非没有险企试水上云,但赵非告诉雷锋网《ai金融评论》,应用上云的情况较多,核心系统的重构却是涉及到生产关键,这是从未有过的挑战。
这对于资产规模超过900亿的中华财险而言,挑战巨大。
但如果改造不彻底,原有的核心系统老态龙钟,根本无法快速响应市场海量的新需求。“核心系统是业务层的基础设施,能够称之为基础设施的东西,一定是做得越深入扎实,对未来的商业投影面会越大。”阿里云新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娄恒说。
金融行业对核心系统的合规性、稳定性要求都很高,高并发、低延时。而保险的核心系统上云,又与银行、券商颇为不同。相比之下,“保险的交易链路和用户服务时间的跨度都要更长。” 娄恒说。
打个比方,证券的一笔实时交易,买入卖出用时不过几秒,但要进行一次保险购买或者理赔,涉及的环节、花费时间都得翻倍计算。
阿里云工程师江冉补充称,保险的并发性、实时性不及证券等业务,但一个保单可能就涉及10 流程、20 系统的交互,还可能受发生时间点不固定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因此在流程设计上,也要对系统交互的便捷性、可实现性,以及业务逻辑的关系上有更周全的考量。
加上保险在技术方面,较银行也有一定程度的落后,这些都意味着其他金融业务的改造上云经验,未必能成功复制到保险领域。
而这家险企的老一代核心系统,投产以来已有十余年,有如一间旧屋落满尘埃,让人无从下手,改造步步维艰。
如此庞大的工程,非一日之功,自然要先进行任务拆解。
中华财险的核心系统升级改造,有两个“华彩篇章”不得不提:基于双中台的应用架构转型,和基于单元化、混合云基础架构的转型。
双中台方面,主要是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的建设。
众所周知,传统烟囱式架构纵向割裂,相应的web、app、db以及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在系统内重复建设;一旦有突发状况,系统间联动起来更是费劲。
中华财险信息技术部总经理陈小虎表示,接收一个业务的变动需求,可能要同时修改3~5个系统,甚至更多,重复的修改和维护对公司的人力财力来说都是严重浪费。
但与其说“拆烟囱”,这次的双中台更像是一次彻底的推倒重建。
传统金融机构的it架构转型往往都背着历史包袱,以前积累的数据标准不一,光是做数据清洗都已经筋疲力尽。更不要提几十个系统搅在一处,像极一个物品堆放无序、电线乱缠一通的房间。
这么困难,要不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先选其一?
双方经过讨论大胆选了双管齐下。“破釜沉舟,用同一个数据标准,重构两个中台。” 阿里云数字保险总监马荣强说,他是双中台项目里阿里侧的总设计。
推翻重做,意味着不用考虑传统系统留下的“脏数据”,直接绕开让金融机构头疼的数据治理问题。
在这一认知之上,构建沉淀通用能力的业务中台,和以数据智能为主的数据中台。马荣强告诉雷锋网,与传统模式相比,现在的双中台都更侧重模型和场景的匹配。
数据中台会预判保险场景,做相应的模型设计和落地。丰富的数据导入其中后,产生各种数据要素,可供未来的业务智能决策所用。
业务中台则围绕前端业务去识别公共服务,构建微服务的共享库以供调用。“简单来说,就是把我们业务上的所有的功能原子化,前端场景有什么需求,可以重新编排,快速响应业务。”负责中华财险双中台具体建设、落地工作的创新中心总经理胡岱磊说。
总体而言,中华财险的中台设计,就像一个定制款的乐高工具箱。中台整合之后,业务、产品、服务、客户要素等进行原子化,公共技术也抽象、归并到中台里,同时借助云技术,实现资源的弹性扩展。在这样全分布式核心系统建设中,一致性、微服务的设计、服务的编排都是挑战。
如今,回望过去一年的推进过程,搭建云平台和构建双中台mvp的“打基础”阶段,是最艰巨的一环。
这里的mvp指的是最小交付版(或称最小化可实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就相当于先花费最小的代价,在“新房”尽快布置一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家私,测试宜居程度,有问题也可以及时迭代更新,试错成本比直接整体搬迁要小得多。
核心系统的新老交替,和搬家异曲同工。如果一股脑全部搬完就入住,一旦发现问题,又不能退回旧房子暂避,但又要保证搬迁的进度,确保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建设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虽然是项目组双方all in的目标,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老的业务系统也不能停掉,还要保障业务正常进行。新老系统‘双规’并行,其中的磨合适配过程充满挑战。”娄恒对雷锋网《ai金融评论》坦言。
马荣强更愿意把打基础环节称之为“从0到1”,基础没打牢会影响到后面的试点和全面上线——“但如果做成了,对行业的影响和价值就会凸显出来。”
“没有先例”像一枚徽章隐隐发光,象征着第一和开创,只等中华财险和阿里云一起凿开眼前的墙。
而前面提到的所谓弹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分布式、单元化、弹性多活的混合云基础架构。
部分保险公司号称完成系统部署在云上,但在陈小虎看来,恐怕业内只有极个别公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云架构适配。
这种适配意味着什么?“未来的核心系统将永远在线,用户请求会从顶端的云解析引导到相应的端,在每个点的服务都是‘活的’,都具备实际业务承载能力。”陈小虎说。
例如在平时,云上只提供5%的业务承载能力,但当遇到双十一这样的业务高峰期,云可以将原有的承载能力快速扩展到翻倍,支持突如其来的业务并发。
而单元化意味着云的能力可以像积木一样,依需求而定,可快速复制成千上百。“云是可弹性的,给我们提供未来的横向的扩展能力,也提供了很多的想象的空间。”陈小虎感慨道。
在架构转型推进之下,中华财险的研发和运维效率呈现了指数级提升。陈小虎表示,银行核心系统的大版本升级,通常以半年和年为单位,保险公司则通常以月为单位,而中华财险的研发周期已经缩短到了以天为单位。
现在,在新架构下支撑近200个应用上云,代码的构建频率也从原来的两到三天一次,提升到一天三到四次。生产环境今年五个月内发布近600次,无重大的p1级故障和资损事件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云还为中华财险构建了一套云上应用级灾备方案。
中华财险的不少数据系统都依赖线下搭建的机房,时间一长,机房老化,存在较大的故障风险。
阿里云意识到,虽然系统上云在稳步推进,但线下机房在短期内也不会完全失效。抱着“适合客户的才是最好”的服务理念,阿里云公有云csm团队在最短时间内拉通内部专家资源,为中华财险迅速制定一套打通云上云下的灾备策略。
这又是一块“硬骨头”。
阿里云工程师江冉解释称,线下如数据库,往往搭建在ibm小型机上,而云上目前以x86体系为主,倘若云上云下要发生数据交互,就会涉及到很多大表的拆分。“拆分是和业务逻辑强相关的,就需要双方团队专家既懂保险行业,又懂云计算产品。”
这就像是一张庞大的电路图,元器件之间的联系极其复杂,如果不看连接就随便挪动,可能会导致开关失灵、灯泡不亮。
但这些系统的“岁数”实在太大,江冉告诉雷锋网《ai金融评论》,不少交互关系只能靠客户口授或者印象来提供相应信息,跟实际情况还未必吻合,开发人员也不一定能在当年的设计文档里找到答案。
因此,阿里云的前期调研中,最耗时的工作之一,就是把核心系统之间的关联梳理出一整张关系逻辑图,归入对应文档,确保在云上灾备时不出现系统间的断连。
江冉介绍称,项目整体开始之后,首先要完成云上系统搭建,包括专线打通和整体网络架构的复制,其次则是周期较长的整体数据迁移,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云上云下两套体系间的交互,需要反复数据验证、调整设计逻辑。
紧接着,就要在云上跑通整体链路,保证云上系统能够单独成为一个独立的节点,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一阶段更多的是压测,交易模拟,录入测试数据。”
之后便是最惊心动魄的环节:云上云下切换的测试和验证。
在某次切换演练中,有一个操作始终过不去,事关演练乃至整个项目成败,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所幸在阿里云专家服务团队和客户方的共同排查下,演练最终顺利完成。
云上灾备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华财险的业务稳定性迈上新台阶。陈小虎称,um-sso、内容影像等33套系统已部署到云上灾备。今年5月,中华财险与阿里云也成功完成了首批2套关键系统从本地idc机房生产环境向金融云的切换演练。
这恰巧反映阿里云所提供的服务,不仅是交付一款产品,更是交付一种能力
阿里云帮助中华财险构建全面的系统灾备体系,使其掌握了独立的系统容灾能力,灾备建设周期由按年提速到按月为单位进行计量。同时,该方案采用金融云按需购买资源的特点,极大降低首次投入成本。
保险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某种程度上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
正如前文提到的种种麻烦,有时候保险公司的核心系统和机房,说不定比技术团队里的年轻人们还要年长,内里繁复又脆弱,动弹不得。
不光是技术层面如过蜀道,组织架构和米乐官网app的文化层面上更是重重关卡。
开启转型,就意味着进入“无人区”,很大程度涉及到现有业务、流程、人员、系统、数据等多方面因素。
转型不仅仅意味着“敏捷文化”与传统“瀑布文化”的碰撞,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获客模式、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的改变,要冲破部门间的阻力,改善一线执行态度,短时间内应对无数的新技术、新观念涌入。
但在王永祥看来,数字化转型是整个保险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没有退路可言。
中华财险副总裁王永祥分享转型经验
曾经,许多保险公司车险一个产品独大,部分公司占比80%以上,可去年“919车险综改”提出“降价、增保、提质”的目标,保费下降,责任范围扩大,赔付率直接从60%以下的水平飙升到75%~80%之间,这对消费者来说是让利,对保险公司来说却是巨大的成本挑战。
王永祥指出,综改之后,车险保费规模急剧下降,车险行业呈现整体亏损的局面;目光放到整个保险业来看,原有的传统业务也在逐步萎缩。
靠车险的好光景不再,保险公司能否抓住新的市场机遇,在他看来,“取决于对风险的完整把控能力”,要建立更直接的触客通道,缩短交易链条上的中间环节,建立成本上的巨大优势。
以前的保险业务经常被吐槽:除了收钱,其他时候都见不着面。因此,销售和服务之间需要被打通,保险公司要告别信息化时代的闲散,走向智能一体化的未来。
以营销为例,中华财险加速实现销售的智能化升级,不但提升销售成单率,更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互动体验。
今年3月初,中华财险销售智能一体化项目在杭州试点上线。截至6月上旬,杭州家用车续保率提升超6%,首日报价率提升近9%,保费多元化率提升约4%,均取得超出预期的成效。
“业务系统不再只记录交易结果,而是要记录触达客户的全链路,学习互联网产品思维方式去洞见客户的需求,去提升自身主动分发的能力,提升客户黏度。”王永祥说,“这是数字化真正对一个企业组织能发生的业务模式的变革。”
双中台也好,混合云架构也罢,核心系统的种种改造升级,智能一体化平台的不断改进,也是在同业异构和异业同构当中融会贯通,赋予新时代的保险公司更多想象空间。
行业风云变幻,这是中华财险的关键时刻,这同时也是阿里云的关键时刻。
赵非对雷锋网《ai金融评论》说,与中华财险的项目合作三年打底,300余人的服务团队已经做好了驻场陪伴三年的准备,打一场决定行业价值的“举国战争”。他们也希冀这场战役之后,能够沉淀一套可复用的打法和技术,服务到更多的保险机构。
那些无人攀登过的高峰,只有知难而上的人们,才会留下足迹。